ゼン_鸢

【靖苏】山河犹在朱颜改


·看了某部纪录片受了启发也写了篇类似纪录片口吻的。
·先说句:一切全都会埋没在历史潮流中,风从没停过。
·有“”的是专家说话解释之类的。

--------------------------
在这个村子里,位于梁帝萧景琰陵园以东300米处,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

这一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钻探时,发现了5座呈南北向排列的墓葬,这里属于陵园范围,发现陪葬墓很正常。

考古工作者按常规进行了发掘清理,谁也没想到,结果竟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

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按一棺一椁礼制下葬,但全部棺椁里并无主人人骨,反而有一座墓里面是丰厚的陪葬品,弓弩,青铜剑等做工精细的兵器,玉器也占了大多数,甚至出土了一颗鸽子蛋大的珍珠,比皇后冠上的东珠更豪奢。

显然墓主人属于贵族身份,但更奇怪的是,里面装有一件皇后朝服,萧景琰病逝时,皇后尚健在。

于是有人提出,这个应该是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被移出主陵的棺椁,史书一直有记载但被移出后不知所向。

----------------------
编史有这样写,萧景琰刚登基就已经修建陵园,并且在主陵葬了一人,亲自监察陪葬品。

临死前,写信给远在梅岭驻扎的义子庭生,“你回金陵来参加丧事,并将我与他一并安葬。”

然而,萧景琰死后掌管印玺事物的官员,却没有将信发出,反而偷偷递给太子,认为不符礼制,建议将那人的墓移出主陵作为陪葬墓。说起这个官员姓柳,也是外戚的官家子弟。

太子一开始也有些不安,但为了保存自己母后的家族利益,点头同意。尚未登基的太子又找到皇后,皇后得知他的来意,起身严辞拒绝,不肯违抗圣命,但后来得知事情缘由,也最终屈服。

于是对外宣称,帝王葬入墓陵,但原本在的另一个棺椁移出。

————————————————
“梁帝的亲自监察,这就是为什么随葬墓的随葬品比皇后陵的东西还要珍贵。这个墓的移出归结于三个人,太子、皇后还要那个官员。保存皇族脸面和家族利益,皇后和太子是主要受益者。太子本有此意,那官员只是一个工具。”
————————————————


庭生回京时,萧景琰已病逝,但是太子并不给庭生主持丧礼,反而列举庭生在梅岭外拥兵自重的罪状,遣往更远的边疆。


————————————————
“为什么萧景琰在病重时写信给义子,叫他来主持丧事?而且并未提及合葬为何人庭生却早已明白。
可见,太子是太子,但真正了解的,是他的义子。太子肯定心生不满,而且担心他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只有最大的支持的人走了,他们才能安心操办丧事。”
————————————————

但是当时移陵之事遭到大多数臣子反对,庭生在金陵城内才发现他们所谋之事,在金陵城内驻兵,要求复查皇上遗旨。

太子数列诸多罪状,继续逼迫庭生。

当时朝廷之争声势浩大。

最终庭生怕家族受牵连,于是上书要求主持移陵之事,太子大为喜悦。


历史记载,棺椁沉重不已,需五个大力士将其抬出。庭生主持好后,在墓前痛哭不已,许久才骑马离去驻扎在梅岭直到年老去世也没再回来金陵。


陵园里华丽的随葬墓有力印证了当时的情景。
被移出主陵却陪葬丰富的人到底是谁?那件皇后朝服到底是谁的。学者们一直疑问。


梁帝萧景琰毕生只有一个皇后。有学者大胆推测,那是萧景琰身边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的衣冠冢,里面还出土了两枚铜印,一枚刻有殊字,一枚刻有长苏字样。

与萧景琰当时同辈的是早年被陷害死于岭梅的将门之子林殊,但是林殊早死,为何要与他合葬?而长苏又是谁?

不知到底是何方神圣,令梁帝如此在意,令皇后和太子如此忌讳。

但最终这场皇族颜面利益之争,还是将两人的墓分离,一个葬在幽暗的宫陵,一个葬在外围冰冷的地下。

还有那段也许永远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和那颗最终敌不过暗涌的君主残心。



评论(17)

热度(130)